辛店文化双钩太阳纹双耳彩陶罐
【资料图】
辛店文化双钩太阳纹双耳彩陶罐。 青海省博物馆供图
这件别具一格的彩陶罐质地为夹砂红陶,侈口,双大耳,鼓腹,凹圆底。高24.9厘米,口径12.3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7厘米。黑红两彩纹饰,口沿以红彩宽带纹为底,上绘黑彩折线纹。颈部为黑彩弦纹间作菱形纹和间断式平行线纹。肩部饰双钩纹,双钩尾端附近饰光芒四射的太阳纹,在双钩衔接处的上方绘禾苗纹,下方加缀一半圆形弧线纹。腹下部饰竖线条纹和变形“S”纹,线条疏朗,简洁明快,构图新颖。出土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小旱地墓地。
在辛店文化的姬家川类型和张家嘴类型的彩陶图案上,这种双钩纹出现的频率很高,并且饰于陶器上腹中央的最突出的部位,它是辛店文化彩陶最富特色和最具代表的纹样,也称羊角纹。对于双钩纹的发展渊源一般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双钩纹是由双向的侧面犬纹复合而成,体现了古代先民的犬神崇拜。张朋川在《中国彩陶图谱》中说:“近年来,在辛店文化彩陶上发现屡有写实的尾巴向上卷曲的侧面犬纹,这为双钩曲纹的发展渊源找到了可靠的依据。”观察彩陶纹饰,左右两侧向上勾曲的纹样,是一对相向复合的犬纹的分别向上卷曲的尾巴,而尾巴能向上卷曲则是犬的形象特征之一。在双钩纹的中间上部常有一对突起的弯曲纹,是表现犬的双耳。双钩纹中间下部的交叉的短直线纹,乃是一对相交的犬足。发展到后期,这种侧面犬纹复合而成的双钩纹,逐渐脱离了写实的原型,犬足从短直线纹逐渐演变为弧线纹,犬耳演变为类似禾苗的纹样。在经历了从写实变为写意的发展演变过程后,双钩纹逐渐成为象征族群的徽号纹样。
第二种解释认为这种花纹的样式较接近于甲骨文中的“羌”字,推测是表现带有弯角的羊头的标志性花纹,体现了羌人对羊的特殊情感。羌之名出现很早,《诗经·商颂·殷武》有“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语句;《书·牧誓》记载羌人参与武王伐商的盟誓;殷墟甲骨记载有关羌人的刻辞不下70余片,可见羌人出现很早,分布在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另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汉以前河湟流域的居民是羌人,一直保持着高度发达的畜牧业,所以辛店文化族属是羌族,这时期羊为主要家畜和陪葬品,羌人对羊怀有特殊感情,故在彩陶纹饰上以形似羊角的双钩纹表现出来。
在甘肃南部和四川北部,陶器上的这种双钩纹延续的时间很长,这些地区的战国至西汉时羌族墓中出土陶器上的双钩纹,应是辛店彩陶上的双钩纹的延续和发展。也许这种双钩纹正是古代羌族的一种带有族徽意义的纹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