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集成年轻人夏日“新宠” 全球即时看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几名年轻人在“长夏风物集”上休闲乘凉。这个以东方美学为主题的艺术市集汇聚了包括非遗手工、书法画作、花艺茶道、特色美食在内的几十家摊位,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近年来,许多不同主题的创意、文化市集在各地落地开花,成为都市青年周末和假期消遣的新去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来自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镇的王伟娜向游客宣传自家腌制的熏鱼。端村镇位于白洋淀围堤北岸,生态环境好,物产丰富,王伟娜带来的鸭蛋、熏鱼、荷叶茶等原生态产品成为市集上的“抢手货”。端午节将至,摊位上她自制的端午香囊和芦苇画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欣赏、购买。除了端村镇,这个市集还汇聚了来自甘肃岷县、北京密云碰河寺村、北京密云大城子镇、山东寿光周家庄村等村镇的地方特色产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90后女孩晓宇(右三)在摊位上售卖小番茄和衍生文创产品。研究生毕业后,她进入一家农业公司的品牌市场部工作,她所在的部门员工大都是80后、90后,随着市集文化在年轻人中走红,他们将公司的“明星产品”番茄打造成文化IP,以快闪店的形式出现在各大文化、创意市集上,致力于打造专属Z世代的“年轻力番茄品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相关资料图)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一家喝茶的摊位前,休闲乘凉的人们。当日北京最高气温达35摄氏度,市集的室内空间成为人们消暑的去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95后女孩张而立(右)在一个售卖手工首饰的摊位前与摊主交流。她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次市集的信息,为了配合东方美学的主题,她特意穿了母亲的旗袍,挎着绘有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图案的包前来“赶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一个雕版印刷术体验摊位,摊主王翰毅(右三)在为客人科普雕版印刷术的相关知识。今年年初,他跟朋友开始尝试在市集上摆摊,在主业之外寻找与更多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发明之一,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各个年龄、职业的顾客体验雕版印刷术的过程中,王翰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来自加拿大的林步冉(左二)与好友张宝晴(左一)在摊位前售卖自己的画作。林步冉从2008年开始来中国留学,一直读到了古典文学博士。他将中国古代诗词翻译成英文,再配上自己画的画,受到许多年轻人的喜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一名年轻人在手工饰品的摊位前选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一名来自北京密云大城子镇碰河寺村的摊主拿着当地产的梨汁。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几名游客在风扇前乘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一名游客借摊主的布景为女儿拍摄艺术照。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一名摊主在摊位旁支起露营椅看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6月18日,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一场美术展与市集同期开放,几名年轻人在展厅中“打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关键词: